永乐朝的才子们

   首先的一位名叫杨士奇,江西泰和人,他不是进士出身,建文初被推荐到朝中参加编修《明太祖实录》,就是参写明太祖一朝的历史。朱棣进南京的时候,他就迎附了,被选入翰林院为翰林编修。翰林编修是翰林院里的一般官员,品级只有七品,在明朝九品官员当中,算是品级比较低的,这一年他三十八岁。

 

   第二位名叫杨荣,是福建建安人。他是建文二年的进士,此时他当官也不过两年时间,他原来就是翰林编修。朱棣入南京的时候,就是他跑去通知朱棣要先去祭朱元璋的陵mu,然后再登极当天子,因此得到了朱棣的信赖。他原来的名字叫杨子荣,这时候朱棣就给他改名叫杨荣,而且选他入内阁。他比杨士奇小六岁,这一年三十二岁。

   第三位名叫解缙,也是江西人,吉水人。当年三十四岁。他就是民间相传中鼎鼎有名的解学士。说他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写诗,还跟当朝丞相斗过诗。他在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88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是明太祖最浏览的才子。不过才子通常有弱点,他这个人有点恃才自傲,说起话来口无遮拦,在朱元璋时代就曾经上过一份万言书,大胆谈到许多事先的弊政,其中就说朱元璋时代,“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时无罪之人”。不过,朱元璋不仅没有见怪他,还说他是个少有的人材,可是他始终都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之后朱元璋干脆让他回家读书去了。他正在家读书的时候,朱元璋死了,他就跑到京城来,结果被人揭发,说他违反组织纪律,本来安排你在家读书的,又没让你来京城,你这是擅自行动,结果解缙为此受了处分,谪贬到西北的卫所去当了个吏员。之后他托了人情,才又回到朝中,给了他一个在官员中最低的位置叫翰林院待诏,级别只有从九品,按现在的体制大概也就是个副科级吧。正在这时候,朱棣打进南京了,他正觉得自己明珠暗投呢,所以他就绝不犹豫地投靠了朱棣。

   跟他一路入阁的另有一个名叫胡广的人,是他同乡,也是江西吉水人,也是个才子,比解缙小一岁,是建文二年的状元,被安排在翰林院当官。朱棣进南京的时候,他息争缙一路迎附了。

关于他们两个人迎附朱棣,野史中另有一个小故事。据说朱棣进南京的前一天,解缙、胡广另有一个名叫王艮的和一个名叫吴溥的官员,因为是邻居,就聚集在吴家,谈谈往年打算。事先解缙十分激动,陈说大义。胡广也附和他,说要舍生取义,为国赴难。只有王艮什么也没说,低头不语。几个人说完散了回家,吴家的小儿子就说了:我胡叔叔要是为国家而死,真是庆幸呀!可是吴溥却对儿子说:不会的,他和你解叔叔都不会死的,这里面只有王叔叔会去殉国的。他的话音未落,就听见隔壁传来胡广指挥仆人的声音,说:外面甚乱,看好家里的。吴溥于是对儿子说:一只猪都舍不得,怎么会舍生呢?正在这时候,另一边的隔壁就传来哭声,原来王艮已经自尽了。这个故事并不十分可信。因为有记录说王艮早在朱棣夺位的前一年,就已经去世了。

   第五个人名叫金幼孜,江西新涂人,也是建文二年进士,这一年三十七岁。

   第六个人名叫黄淮,浙江永嘉人。朱棣夺位后迎附,得到信赖。入阁时三十六岁。

   第七个人名叫胡俨,江西南昌人,建文初当过和尚,后被荐举入京,正赶上朱棣进南京,被选入翰林院,进入内阁。七个人当中,他的年龄最大,这一年四十三岁。但是他在内阁的时间也最短,第二年就调离了。他为什么这么快就被调离?可能主要依然因为他不大适合这个岗位。他在七人当中年龄最长,为人最谦和,不过史书中记述说他“少戆”,“少戆”

,倒不一定是说他傻,很可能是书生气太重,有点书呆子气,所以之后朱棣就让他去国子监当祭酒,就是调到国家大学当校长去了。   我们这样一看,就更清楚了。朱棣就是选了这样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官员,都是三十多岁,大都会在建文中才进入政界,在政界中的干系不深,这也正是朱棣选人的标准。这些人主要特点大概有这么几点:   一是一定听话,都是朱棣一手提拔起来的;二是不会去攀附高官,都没有什么干系网;三是年轻有精力,有培养前途。你看这其中只有一个胡俨刚过四十,用了一年就不用了。这几个人,在朱棣身边,就像是是一个有实权的秘书班子,既不会专权,又确实能够干事。明朝的内阁,之后逐渐发展成为朝廷行政的中枢机构。这虽然是逐渐形成的,但是在朱棣刚刚要创建内阁的时候,其实他就把内阁的地位定得很高。在他的心目中,内阁的主要性要超过六部,这些内阁官员执政廷官员中的地位也不在六部尚书之下。   这一天,朱棣就在皇宫里面的右顺门召见了这七个选入内阁的官员,事先就对他们几个人说了:“尔七人朝夕左右,朕嘉尔勤慎,时言之宫中。”又说:“恒情,慎初易,保终难,愿共勉焉。”(《明史》卷一四七《解缙传》)朱棣说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前一句是表扬,说你们成天在我身边,很尽心,很辛苦,我常常在宫里表扬你们。第二句的意思是警示,说人之常情,开始时候都会挺好,可是长久下去就不轻易了,希望你们能够跟我常久呀。   解缙他们几个一听朱棣说这样的话,也就赶紧表态了:陛下不以臣等浅陋,这么信赖我们,我们怎敢不勉励图报?   这话虽然说得有那么一点拍马屁的意思,但也确实是他们几个人的心里话。像他们几个这样低品级的官员,突然之间之间之间之间得到重用,成为天子身边最信赖的主要官员,当然会有一步登天的感觉。如果不是朱棣夺位,他们这几个人要想从现在的级别升到像六部尚书一样的地位,没有十几年以上的工夫就别想,而且还得仕途顺利才有可能。现在突然之间之间之间之间享受到了跟六部领导一样的地位,而且比六部的领导还要得到天子的信赖,他们当然愿意专心致志为朱棣服务了。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ory.panziye.com/13314.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