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一句老话,虽不至于妇孺皆知,但知道的人依然不少的。只是,如果问这句话的出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为此,我们得从头说起,先了解一下廉颇乃何许人也。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一开头就写道: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施注:公元前283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这说明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员猛将。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了,儿子赵孝成王接班。赵孝成王偏听偏信秦之间的大话,任命赵国另一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取代廉颇。这个赵括就是那个产生成语“纸上谈兵”的草包,致使赵军被秦将白起率领的秦军打得大败:“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此战过后,司马迁在《史记》里持续写道:“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说的是,赵孝成王死后,他的儿子赵悼襄王仍然不重用廉颇。气得廉颇被褫职后,跑到魏国的大梁去了。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

这段史实读来仍然令人替廉颇抱不平。本来久受秦军围困的赵悼襄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的,偏偏廉颇的仇人郭开以重金行贿使者,让使者违背老年廉颇身体结实的事实,污蔑廉颇吃一顿饭立马拉稀三次,从而让赵悼襄王打消了重新起用廉颇的念头。可见“窝里斗”是多么可怕的事儿。而这一“窝里斗”,最终导致赵国的消亡和一代良将廉颇老死异地异乡——今安徽省寿县和湖北省江陵县一带的悲剧。狸故事网:

据此,时隔1400年后,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闻名词人辛弃疾有感而发,写下了闻名的《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wolf)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烟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创作《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时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南宋时,作为主战派的代表,山东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之后,宰相韩侂胄重新起用辛弃疾,急于利用辛弃疾率兵北伐,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而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尚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出兵。辛弃疾为此被贬为镇江知府。而北固亭作为京口(镇江)的一座名楼,登楼便可望见眼前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宽大地区——包括辛弃疾的历城老家(今济南)。不难想像辛弃疾在京口任职期间,有多少感慨汹涌心中,蓄积起来,便有了《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

全词表达了辛弃疾果断主张抗金的豪情壮志,抒发了对北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发了南宋政治的腐败。尤其最终一句则流露出65岁的辛弃疾报国无门的苦闷。他曾向朝廷发起,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并预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与愿违,于是收回了仰天长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也就是标题的出处。

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在收回仰天长叹的两年过后,心有不甘的辛弃疾病逝历城老家,享年67岁——好歹比客死异乡的老将廉颇差强人意。

至于廉颇与让和氏璧完璧归赵的蔺相如的干系,廉颇从对蔺相如误会反目到负荆请罪的历程则是众所周知的故事了。之后两人成为铁哥们:“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驩,音huān,马名,亦同“欢”。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ory.panziye.com/1851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