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五月五日有两个“五”字,古称作“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除了食用“五黄”、悬插“五瑞”外,这一天,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象征性的辟恶除害的风习。如用大红纸剪成“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贴在屋内表示镇压。小儿头戴虎形帽,穿五毒衣,穿五毒裤,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挂虎,以防邪祟的侵犯。有的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绒,系在儿童的脖项、手腕或足踝上,名为“百索”,也称为“长命缕”,无色线象征五色龙,俗传可降服鬼怪。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在梦中对他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木、芦叶和五彩丝的。”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丝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个缘故。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端午节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日子这是最普遍的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忧国忧民,后遭到奸佞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后于农历五月初五,悲愤难抑,跳入湖南的汨罗江而死。民众对他的精神而感召,在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船,寻找屈原的shi首,又将粮食、肉糜用竹叶包裹后投入滚滚的江水中,以防蛟龙水兽、鱼虾吞食屈原的shi首。沿袭至今,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赛龙舟和吃棕子的风俗习惯。据文献记载,到了唐代,过端午节已十分盛行,当时的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传谕各地纪念屈原,并在端午节那天进行较正统的大型纪念活动。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的故事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shi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shi。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mu,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五月初五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mu鞭shi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shi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ory.panziye.com/1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