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毛泽东“摆平”陈毅粟裕之争
毛泽东和陈毅
毛泽东和陈毅的反动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1928年4月28日两人第一次相见开始,直至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在这长达44年的峥嵘岁月中,他们共同伴伴伴随着中国反动雄伟壮丽的历史,走过自己生命历程中最灿烂的征程,结下了性格反差之大、却又是领导人中少见的政治信赖和个人感情。本书详细介绍了毛泽东与陈毅在反动生涯中的情感世界。本文选自此书第六章,报告在抗战胜利后发动的苏中七战七捷战争前后,陈毅与粟裕在战略上产生了分歧,毛泽东如何从现实出发,最终圆满减缓问题的经过。
毛泽东的南线出击打算
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常的一年。
这一年年初,战火还弥漫着中国的天空。伴伴随着1月13日停战、政协各项决议的通过、整军方案的达成,人们觉得宁静民主新阶段已经到来了。人们期待着宁静,也盼望着宁静,但是,6月26日,百姓党蒋介石以三十万大军向我中原束缚区大举围攻,又挑起新的全面内战的战火。在新的全面内战爆发前,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有一个从力争宁静、预备蒋介石大打到以打促进宁静的转变历程。
6月19日,即新的全面内战爆发前一周,毛泽东在一份电报中指出:“调查昔日形势,蒋介石预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将议和;如胜败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介石进攻,争取宁静前途。”这一电报精神与以往已有所不同,其重点是要在“六个月内外时间”争取我军的胜利,以实现宁静前途。
毛泽东为什么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可以决定战争胜败呢?中共中心在两天以后,即6月21日的一份电报中作了说明:“百姓党危机空前扩大,大城市人们对百姓党极大不满,酝酿反战运动;各省灾荒甚重;杂牌军刚强者;美国舆论已开始指斥百姓党,如重新爆发内战,估计打不长久,半年过后,可能议和。”
对战争形势的这种分析判断,必然影响到对战略打算的制定。6月22日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南线出击作战的战略打算,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同志考虑。
这个打算是在国共和谈全面破裂、百姓党军向我大举进攻时,我山东、太行两束缚区主力部队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要求太行束缚区的部队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聚集主力尽可能攻取陇海路沿线南北十几个县城,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山东野战军则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聚集主力配合苏皖北部的部队攻取津浦路徐蚌(clam)间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各点,着重调动徐州之敌在野战中消灭之,相机占领徐州,同时,要求聚集野战军主力以对付江北之敌,配相助战,并考虑在形势有利时,太行、山东两区主力南渡淮南,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
毛泽东的这一南线出击作战打算完全是一种外线出击的作战打算。6月24日,毛泽东在给陈毅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一封电报中,又进一步扩大南线出击作战打算的范围,即由太行、山东两区主力外线出击,扩大为华中野战军参加的南线三军主力外线出击。
毛泽东在6月22日、24日电报中提出的南线出击作战打算,当年是绝密的,开始只限于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陈毅和舒同五人知道,
电报并未发给粟裕所在的华中野战军。但为了实施这一打算,6月26日,毛泽东给华中局发了一份电报,指出:“为粉碎百姓党之进攻,决令刘邓主力出陇海豫东,陈(毅)舒(同)主力出徐(州)蚌(埠)间,调动敌人而消灭之。你区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南通)扬(州)线上之敌,粟(裕)谭(震林)率主力(不少于十五个团)位于三分区(淮南津浦路东),与陈、舒配合,一举占领蚌浦间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消灭该地区之敌,规复三、四分区失地(四分区是津浦路西地区),并预备打大仗,消灭由浦口北进之敌。”电报指令“华中野战军的一切听陈(毅)舒(同)指挥”,并限于7月10日以前完成一切预备,待命西移淮南进攻。 应该说,毛泽东的这一南线出击作战打算在束缚战争初期,是不符合战争现实状况的。围绕这一作战打算,陈毅和粟裕之间发生了争论。也正是在这一争论历程中,毛泽东逐步改变了南线出击的作战打算。 陈毅对毛泽东提出的南线出击作战打算是竭诚拥护,果断执行的。当他接到毛泽东6月22日的电报后,次日即复电毛泽东,完全赞成这一南线出击作战打算,并对山东野战军作了部署。6月27日,陈毅又以华东局的名义给华中分局和华中野战军发了一份电报,命令华中野战军留一个纵队保持苏中地区、牵制敌人外,聚集陶(勇)、王(必成)两纵队及五旅、十纵在六合、天长间整训,预备于淮南津浦铁路蚌埠、浦口段作战。 当粟裕接到毛泽东6月26日的电报和陈毅6月27日的电报时,正在苏中前线指挥作战。他从现实状况出发,对南下作战可能产生的各种状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应留在苏中作战,不能立即西移淮南。27日,他便给中心军委和陈毅发了一份电报,表明了自己的意见。。 粟裕收回此电后,感到事关重大,立即赶回淮安,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一路商量,他们一致赞许粟裕的发起。6月29日,他们四人联名又给中心军委、陈毅发了一份电报:“华中主力转至淮南后,不仅粮食须由苏中供给,即民夫运输恐难支持,因淮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苏中公粮收入占华中二分之一,人口亦占五分之二,对支持今后长期战争有极大作用”,“苏中地(方)武(装)已很弱,难于担任钳制义务。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维谷。如是,不仅对苏中本身不利,即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之供应更有极大影响”。因此,他们发起在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和第六师再加入蚌埠、浦口线作战,完成第二阶段义务。陈毅拒绝了粟裕在6月27日电和邓(子恢)、张(鼎丞)、粟(裕)、谭(震林)在29日电中提出的发起。30日他电告中共中心并复电华中分局:“我们认为7月间非打不可,则王(必成)陶(勇)纵队应立即西开,保证于7月15日到7月20日前后能按时发动战斗”,“我们认为王、陶留苏中,一、二仗无法改变该地严重局势,胶滞于该地于全局不利。四旅不能调淮南。” 陈毅保持南线出击战略 毛泽东对粟裕6月27日的电报极度正视。在接到电报的第二天(28日)复电华中野战军,指示:部队持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30日,毛泽东又致电华中野战军:“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陈毅)商酌后,便可决定通知你们。”同时,陈毅也于6月30日收到了毛泽东的一份电报:“华中29日酉(时)主力留苏中确保财源,而将淮南作为钳制方向,以九个团担任破路阻敌,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望告。” 7月4日,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和华中分局的一份电报中,提出了“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按照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粟裕于7月13日发动了苏中七战七捷战争。 就在苏中七战七捷战争发动的这一天,毛泽东给陈毅等人发了一份电报,指出:“鲁南大军(即山东野战军)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指陈毅部)豫北(指刘邓部)主力计入战争,最为有利”。可见,毛泽东基本上接受了粟裕的发起,推迟了南线外线作战打算的实施。 但是,这时的陈毅鉴于敌军即将大举进攻苏皖,依然保持原定的南线出击作战打算。7月14日,他在给中心军委的电报中主张敌本月大举进攻苏皖时,我军应即按原定南进打算行动。 毛泽东很岑寂,保持让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作战的实践中先摸清敌人的底细再说。当日,宣泰战斗结束,歼敌两个团。这时粟裕接到了毛泽东的来电,通知粟裕华中野战军仍应在苏中内线持续消灭敌人。 苏中战争的第二个战斗结束后,蒋介石持续向苏中增调兵力,而淮南束缚区则已被敌人突破,华中形势日趋镇静。7月25日,粟裕向陈毅、华中军区并中共中心提出:“发起淮北战争尚未大打时,仍将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有效,如何?盼考虑。” 粟裕这个提议,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个旅的调动问题,可是从实质上看,是华中野战军作战的主要方向是在苏中依然在淮南的问题,涉及华中野战军是保持仍在苏中内线消灭敌人依然立即西出淮南津浦线南段进行外线出击的问题。 这一天,陈毅率山东野战军主力越过陇海线达到淮北,他接到粟裕这个电报感到问题重大,他仍保持毛泽东提出的山东、华中、晋冀鲁豫三路大军主力南下外线出击的作战打算,认为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为主要,他不仅没有赞成粟裕提出的五旅东调的要求,相反要求粟裕率主力立即西移淮南。粟裕不赞成陈毅的这一复示,8月1日,他在一份电报中仍然保持自己的意见。 陈毅接到粟裕的这一电报,立即在当天下午报告中共中心:“我发起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津浦、陇海,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为目的。由军委统一调动,削减往返商量,方足以应付。” 一个要“西移”,一个要“东调”,毛泽东的态度怎样呢?他在接到陈毅的电报后,回电陈毅,没明确赞成陈毅提出的要华中野战军主力立即西移淮南的发起,但是,他都没有放弃要华中野战军主力西移淮南的打算,只是提出华中野战军如能在8月内消灭两个旅,就先在苏中内线歼敌,然后再转至淮南作战。8月5日,粟裕复电中共中心并陈毅等人,指出:“我果断要求五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改变苏中战局而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 8月6日,毛泽东致电陈毅,提出:“似以赞成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败),然后西调,各方则无话说。” 8月7日7时,粟裕又给陈毅和中共中心发了一份电报,再次说明要求五旅东调的理由是:本应遵令不调五旅东来,但华中兵力过于聚集,形成钳制方向之兵力多于突击方向,此次留在淮南九个团未起任何作用,现淮南已全被占领,如靠五旅等部去配合淮北作战,估计亦不会有成效,反之如以五旅加入苏中作战,则苏中战局很可能于最近有新的开展。 接到粟裕的这一电报后,毛泽东立即回电粟裕,提出了两个作战方案供粟裕选择:一是“对苏中目前即取防御方针,而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齐集,集协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津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二是“照你八月五日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正在此时,毛泽东又接到粟裕的一份电报,报告“五旅已东调,歼敌良机已到”。8月8日,毛泽东复电粟裕并告陈毅:“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如连续歼敌两个旅有便利条件则可连续歼敌两个旅”,“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聚集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可是,8月8日陈毅又给中心军委和粟裕发了一份电报,持续保持南线三大主力外线出击作战打算。12日,毛泽东在复陈毅的电报中说:“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裕)部在苏中民情熟悉,补给轻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调淮南,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义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束缚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13日,在给粟裕的电报中说:“苏中各聚集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频频作战……你们如能彻底粉碎华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 在这期间,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连续打了几个胜仗,相反,陈毅在淮北作战则不断受挫,特别是进攻泗县城损失较大,事实终于说服了陈毅。8月13日,陈毅致电粟裕、谭震林:“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歇息,再求新的效果,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陈毅和粟裕之间的一场争论到此结束了。 9月19日,当华中野战军北上苏北与山东野战军齐集后,陈毅对他和粟裕之间的这一争论,在10月1日给中共中心的电报中进行了自我指斥。 10月15日,毛泽东在给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粟裕、谭震林的电报中指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6人常常在一路,以免往返电商贻误商机),战争指挥交粟裕负责。”毛泽东对陈毅仍然表示了极大的相信。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ory.panziye.com/13093.html